close

前陣子在白鹿洞聽到這首〈低賤的人〉,編曲還不錯,但真正在我腦袋扎根、不斷重播的是歌詞:
『妳長大以後,要做個讀書人;嫁個好老公,過幸福的一生』
大家都想要,做個有錢人;那誰來刷油漆、誰來擦地板
誰來做他們腳底下的窮困。
時代真的不同了,現在的年輕人對靡靡之音已提不起勁兒,更能引發共鳴的,是對階級複製以及茫然絕望的嘶吼。正如這首歌所訴說的,在爸媽那個年代,考個好大學、當個讀書人仍是取得幸福入場卷的好法子,然而現在呢? 雖然大學再也不是窄門,但競爭仍在,只是整個往後,綿延至茫然的未來。
台灣的高等教育,不知不覺中演化成一場設給讀書人的龐氏騙局,擔心即將失業的教授與職員努力招生,企圖說服年輕人,來大學就讀就能開啟光明的未來 — 只念大學當然沒有競爭力,跟大家一樣再念個碩士如何? 若還不夠,別怕,我們還有博士班。然而事實是,老師若離開了大學,恐怕也得跟學生一樣,掙扎著求生。
龐式騙局不只是發生在高等教育,畢業後這局同樣撐著。大家都想從事專業工作,於是人人專業,但消費市場卻很小,老手賺不到消費者的錢,只好賺新手的。
我有個朋友學金工的,他告訴我,金工這行要生存下去很不容易,一個簡單的戒指至少要花三個工作天,光是工錢恐怕就讓消費者難以接受,所以老師傅的主要收入,是開課收學費。
有另一個朋友學插畫的,情況驚人地類似,他說在削價競爭下,業主願意花在作品上的錢越來越低,強者要嘛接國外的case,不然就是靠教他們這些,對這行抱著憧憬的新手營生。
這兩天看到新聞,心理師考試即將改為一年一次;以及,每年出產的心理師,合併約四百多人。
是的,你知道我要說的是什麼了,這也是何以坊間開了數不完的,給學生以及新手心理師的課程。隨便找一個諮商相關的社團,裏頭看到的不是對於工作經驗的討論,而是滿滿的課程廣告文。因為新手心理師往往比所謂的個案還焦慮,更願意掏錢出來「投資」自己的未來。
或許你會反駁我,「念書或者進修,都是個人自由意志的選擇,怎麼能說是騙局呢?」。
問題在於「知後同意」,在踏入這行之前,學生們真的充分了解心理師這行的現況嗎? 知道自己所面臨的,是什麼規模的競爭嗎? 換句話說,知道自己即將走的,是多麼模糊艱險、令人不安的路嗎? 或者是被補習班,甚至是學校的花言巧語給迷惑了?
心理師這行的供需究竟如何? 從最狹義的「市場需求」來談,也就是民眾願意自費支付心理諮商的費用,我保守估僅有不到10%,甚至5%的心理師是真的以此營生。
若將需求定義得再寬廣一些,也就是學校、醫院等機構所提供的職缺(絕大多數是約聘),或許能讓目前超過半數的心理師有工作,但請注意,這些職缺不太可能再增加,而心理師每年仍以四百多人的速度產出。十多年前台灣最低薪資約一萬八,當時大學諮商中心的心理師薪水約4萬上下;現在最低薪資已調到兩萬二,心理師有些職缺的薪水甚至還稍微往後退,這意味著什麼?
最後剩下的,就是由政府所提供的各種經費,散佈在各社福機關,或監獄看守所等機構中,或者被諮商所/治療所以方案形式標下來,其實這也正是台灣那麼多治療所,以及行動心理師的主要收入來源。
行動心理師的處境其實相當艱難,尤其對於畢業不久、缺乏人脈或者專業根基的新手更是如此。四處漂泊、沒有勞健保、退休金以及穩定收入,並不是什麼愉快的事,連請個病假都是種奢望。有些行動心理師在工作難尋的情況下,只好幫諮商所打工,消化得標的方案,原本1200的鐘點費,拿到手上可能只剩八百。
我們甚至還沒談到工作品質。
不要輕易考驗人性,當生存變得如此不易,人們只好在「藍海」裡掙扎,想盡辦法掙錢,無所不用其極;不知不覺,早已遠離助人的初衷(這也是我在〈天下無賊〉這篇文章中想說的)。
要做結論了,或許有點誇大,但我真的覺得若腳踏實地,這條路就是這麼多荊棘,以賺錢來說CP值並不高。當然總有機會成功,只是競爭很激烈,而且充滿不確定感。如果你決定要走,最好要有覺悟,有足夠充分的理由能說服自己,並成長茁壯、想辦法試著生存下來之餘,也別忘了初衷,真誠一致,成為自己會欣賞的心理師。
話說回來,我們究竟為什麼要當心理師? 或者題目再更大一點,人們究竟為了什麼而工作?
有天我在信義區的一家餐廳裡寫東西,聽到隔壁桌的一對父子說話,爸爸長期在大陸工作,明顯父子有些生疏感。父親對著約莫高一年紀的兒子說,不是每個人都像爸爸一樣成功,最好能早點獲得「財務自由」,這樣生活就好過了。
我心想,這個年紀你跟他說這個? 不談談女孩子什麼的嗎? 另外,就如同〈低賤的人〉的歌詞,若每個人都想財務自由,那誰來煮咖啡、送餐給我們呢?
若以累積財富作為工作的唯一目標,社會將無以為繼,而工作本身也就沒有意義了。

老爺爺在店裡工作的身影
幾年前,我去沖繩旅遊,走在石疊之道上,滿是疲倦之際,走進了路邊的一個茶屋。主人年紀約莫70歲,滿頭白髮,在台灣應該已經是退休之人。但他帶著親切地笑容招待我們,和我們閒聊,並送上好喝的飲料與茶點。
我到過不少餐廳用餐,這家店並不高貴,東西也不是我吃過最好吃的,但不知道為什麼,有種真切的幸福感傳達到了我身上,有種「啊, 能在這邊真是太好了」的感覺,並由衷感謝這位老爺爺的招待。
若人們都能為了他人的幸福而工作,那這世界一定美好到讓人捨不得離開吧。
我希望,這會是我之所以當心理師的理由,期許自己能跟那位老爺爺一樣,每天都努力著。
其他參考文章: 心理師人生: make a wish 我適合當心理師嗎? 政府真的重視心理健康嗎?
全站熱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