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小到大我都不算是擅長寫作的人,課堂上很少拿過高分,華麗艱澀的詞藻、譬喻、排比也離我很遙遠。雖然如此,思考卻是我很喜歡的事情,尤其是那些沒有固定答案的問題。範疇從一開始的心理學,漸漸延伸到哲學到人類學,實際上沒有那麼了不起,實際上就只是偶爾會想「是否死刑該存在?」、「人跟動物的差別在哪邊?」、「一萬年前的人是怎麼生活的?」之類的問題罷了。「如果說寫作只是寫下自己的思考,那或許我也辦得到吧」,基於這個念頭,今年我開了這個部落格,主要是談心理諮商中的點滴。就如同大多數嘗試在社群網站寫點東西的人,這過程比我以為的困難。
 
困難一方面來自於自己,如果從未開始,我就充滿了潛力,可以想像在未來寫出很棒的作品;然而一但開始,就不得不回到凡間,看到自己幾斤幾兩重。另一方面來自讀者,當看到的人漸多,開始會有不同的聲音,不是所有人都會欣賞我寫的東西,這是很難接受的真理。另一個未明說的真相是,大家在社群網站上所「經營」的不是自己,而是一種公開形象,說穿了就是品牌,既然我選擇當收費的心理師,就需要接受這份專業的商業成分,也就是需要讓更多人認識我,最好是欣賞我、願意找我諮商,否則收入就不會穩定。這些焦慮讓寫東西不再輕鬆純粹,我時常和它們打架,「心理師的心裡話」變得有點諷刺,因為我發現自己很難自在地寫出心裡話。
 
最近讓我有感的,是《你的名字--原來我們不曾真的遺忘》這篇文章,看電影的過程中我不斷和電影對話,或者用高達美詮釋學的說法--和電影遊戲,當晚就迫不及待地寫了觀後感,說起來有點不好意思,連自己都有點被這篇文章感動到,它就像是我一個萬分喜愛的孩子,引頸期盼天下獨評的刊登。文章上線後,我迫不及待地轉貼到PTT電影版,結果你猜怎麼了,總共才9個推,而且前面焦點都放在我將糸守誤會成是靠海小鎮(實際是在湖邊),推文中還包含我太太當暗樁帶風向(老婆我愛妳~),不然可能連9推都沒有。
 
看到批踢踢上的反應後,我的臉熱熱紅紅的,忽然間這個孩子不再那麼可愛了,我也失去再看它幾眼的興趣。直到後來,點閱率逐漸攀升,9推的文章在天下的網站上換來了5千個讚,也有幾位讀者留言表示自己被感動了。這時候,它又變回了那個我喜歡的孩子,以它為榮的我忍不住反覆端詳、得意洋洋。
 
這個經驗又再次告訴我,所謂「無條件的自我接納」,就跟節能減碳不開冷氣一樣,是很理想,但幾乎不可能辦到的目標,至少我辦不到。
 
根據社會建構論,人的自我總是在與他人互動中形成,我們從未停止從他人的回饋來認識自己,只是若我們只在乎他人眼中的自我,汲汲營營想要留給別人好印象,有時反而會失去自己,連自己的感受或喜好都不知道了。曾經有位案主跟我說,她老是在照顧別人,活到四十多歲,才逐漸發現原來自己這麼討厭吃柑橘類的水果,但從小為了讓過度擔心她身體健康的母親安心,總是安靜滿足地吃著橘子。
 
黑鏡中的主角,一開始還有4.2的高分
 
《黑鏡》是非常有意思的英國劇,透過科幻的劇情讓人反思現代社會的處境,第三季第一集中,未來世界人們不斷在替互動的彼此評分(5分最高),分數越高就享有更多人的喜愛,以及連帶而來的福利,為了得到高分,主角拚了命打卡,把自己裝作是陽光、正向、生活精彩有趣的人,最後因為一連串的霉運,讓她扣到幾乎零分,這時候她才解脫,和另一個零分的倒楣鬼開心地互噴垃圾話。是的,多像在facebook、甚至是現實生活中的我們。
 
說了這麼多,我還是喜歡寫東西,尤其是心理諮商歷程有關的文章(如果案主也同意分享的話),這份工作十分孤獨且飄渺,只有文字與故事能把我工作中的心血、和案主相處的點滴化作能被看到的實體,讓我知道自己沒有虛度光陰。此外,每當有新手心理師告訴我,他們從我的文章中得到勇氣或是些許方向時,我總是特別開心,因為他們原本就是我寫作時想像的讀者,能將工作經驗傳承給後輩,也讓我的人生更有意義。
 
OK,這段應該要是結尾了,真心話是我也給不出什麼有說服力的結論。我不覺得身為心理師的自己有資格或能力去指引大眾,人們有的煩惱與掙扎,我這輩子一個也沒少過,但尷尬的是社會大眾又期待、甚至喜歡心理師扮演這樣的角色。我想今後可能還是一樣,有時會太在乎別人的掌聲與噓聲;但有時也會提醒自己,我不只是他人眼中的那個人而已,我想勇敢地擁抱自己的感受與想法,並在適當的時候大聲說出,這會讓我充滿信心。
 
俗辣與勇者,兩個都是我,也都不是我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方格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